close

  上學不交一分錢 還吃熱騰騰營養午餐
  [惠民新政]
  今年起,我省802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的作業本費免除,實現義務教育全免費。同時,把民族地區60個縣的營養餐實施範圍擴大到縣城義教學校,並對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海拔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按每生每年200元標準給予取暖補助。
  □袁婧 本報記者 江芸涵
  [溫暖故事 ]
  “今天中午我吃了萵筍炒肉、番茄炒蛋、山藥燒排骨,還有菠菜湯。”12月24日中午,正在理縣雜谷腦小學讀六年級的羌族小學生周崇漠高興地說,學校食堂的飯菜每天都不一樣,吃得又飽又好。雜古腦小學357名小學生,每天中午都能吃上豐盛的營養餐。
  學校老師張蘋說,食堂每天中午供餐兩葷一素一湯,“米飯里不時加玉米、花生、紅豆等雜糧。”每學期開學收到的家長意見徵集表,都普遍反映很放心孩子在校就餐。
  除了有可口的飯菜吃,讓孩子們高興的事,不用自己買作業本了。“一個學期可以從學校領到15個大本子呢。”周崇漠說,以前都是自己買本子,小的五毛、大的一塊,每個月光是買本子都要花五六元。
  雜谷腦小學所在的理縣雜谷腦鎮屬於高海拔民族地區,現在已經進入寒冬,“上周還下了一場雪,氣溫基本在零度以下,”張蘋說,暖風機已經開始用起來了,每個教室一前一後都有一臺,學生上課沒那麼冷了。
  [新年期望]
  2015年,通過深入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計劃”等六項推進舉措,切實改善“老少邊窮”地區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異地醫保及時結算 方便快捷還不奔波
  [惠民新政]
  2014年10月1日,四川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省級平臺上線試運行。省內符合異地就醫條件的參保人員,可在已聯網結算異地醫療費用的定點醫院刷社會卡登記入院,出院時省級平臺根據參保地政策計算報銷費用。
  □本報記者 劉春華
  [溫暖故事]
  “醫保異地結算政策好啊,再不用自己墊錢了,對老百姓非常實用。”12月25日,家住成都市錦江區江天路的汪良惠老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今年10月,75歲的汪婆婆因突發心臟病,在華西醫院住院8天,共花了5.9萬餘元,醫保報銷5.7萬餘元,個人現金支付了1900多元。因為老人之前辦理了異地醫保備案,住院時是用新型社保卡登記入院,出院時,只需到異地醫保結算窗品劃卡算賬,非常方便。
  汪婆婆原來在攀枝花審計系統工作,退休後來成都和兒子一起生活。除了心臟病,老人還患有高血壓。全省未實現異地醫保即時結算前,生病住院全部要自己先墊錢。出院後在醫院複印了相關資料,寄回原單位,再由原單位到當地醫保部門報銷,“不僅麻煩,耗時也久。”
  汪良惠對異地醫保即時結算平臺贊不絕口:現在住院費可以異地結算了,但門診特殊疾病報銷還是要到當地參保部門報銷,省上能否搭建一個平臺,免去百姓墊資和來回報銷之累。
  [新年期望]
  2015年,異地就醫聯網結算醫院將覆蓋全省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同時,擴展省級平臺應用功能,爭取早日實現異地門診即時結算。
  再生育免費孕檢 小家庭有了健康寶寶
  [惠民新政]
  2014年,我省免費孕前優生項目在154個項目縣的基礎上,擴展至三州29個民族縣,實現全省區域全覆蓋。截至11月底,共為47.76萬名城鄉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
  □本報記者 石小宏
  [溫暖故事]
  12月19日,資中縣計生服務中心孕優科科長鐘曉輝接到一個電話:“生了生了,是個健康娃娃!感謝政府的幫助和關心!”打電話的,是資中縣銀山鎮金紫鋪村的陳常敏。
  2008年10月,28歲的陳常敏和25歲的劉艷結婚,一年後生育了一名男嬰。可男嬰腦部發育不全,夫婦倆帶著孩子跑遍全國各地求醫,孩子的情況沒有絲毫好轉。2013年,經內江市病殘兒醫學鑒定,陳常敏家符合再生育條件。但他倆內心十分不安,“萬一第二個娃娃出生後又有缺陷呢?”
  就在夫婦倆糾結時,鐘曉輝的話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國家新政策,可以免費為符合政策又準備再生育的夫婦進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在縣計生服務中心,夫婦倆免費檢查了B超、病毒篩查等19個項目,作為高風險人群,醫生又為其建立了特殊檔案,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一對一個性化優生咨詢指導。
  今年4月,劉艷再度懷孕。整個孕期,縣計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按期打電話通知她到醫院接受規範的孕期保健和產前診斷。夫婦倆逢人便說:“還是國家政策好呀!”
  [新年期望]
  2015年,將進一步宣傳“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讓更多準備生育的夫妻享受這一惠民政策。
  政府聯動社會組織 “救急難”助他獲新生
  [惠民新政]
  國務院出台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困難群眾幫扶救助體系(俗稱“救急難”)是落實《辦法》的重要內容。我省選擇郫縣等12個區市縣進行“救急難”試點。
  □本報記者 劉星
  [溫暖故事]
  “過了春節,應該可以痊愈了!”12月25日,家住郫縣的羅秋原高興地和媽媽談心。再經歷一次小手術,羅秋原的罕見病就能被攻剋。
  2012年4月,在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專業讀大四的羅秋原剛獲得保研消息,卻被診斷出患了十分罕見的“複雜性硬腦膜動靜脈瘺”。家裡一直拿低保,為了治病,只得變賣僅有的房產。前後四次手術,讓他們借遍所有親戚朋友的錢,可還有最關鍵的第五次手術等著他。
  當地民政部門也在為羅秋原想辦法,不但採用了現有的各種救助政策,還動員成都市慈善總會和郫縣慈善會,籌集到13萬元。“這已經是民政系統針對個案,採取的前所未有的救助了,可手術費需要40萬元。”郫縣民政局局長彭祖成說。
  郫縣開展“救急難”試點後,建立了慈善共同救助體系。隨即,一場愛心行動在全城展開。在郫縣民政局組織下,所有出租車打出了救助羅秋原的愛心求助號召,社會組織志願者走上街頭募捐,最後募集到31萬元愛心資金,讓羅秋原再上手術台。
  [新年期望]
  《四川省〈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實施細則》已通過省政府常務會,即將於2015年出台。該實施細則整合各項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重度殘疾人 每月都領護理補貼
  [惠民新政]
  今年起,我省向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費用補貼,其中一級重度殘疾人每人每月補助不低於80元,二級重度殘疾人每人每月補助不低於50元。僅此一項,全省將投入資金5億元,惠及重度殘疾人66萬餘人。
  □周永珩 本報記者 李丹
  [溫暖故事]
  “每月銀行卡上多一筆80元收入,雖不多卻是政府實實在在的關懷。”12月24日,42歲的北川殘疾人任敏笑著說。任敏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成了一級肢体殘疾人,由於高位截癱,護理費用高,每月買導尿管、消毒水、護理墊等一次性護理用品就要花費上千元。
  像任敏這樣的重度殘疾人我省有60多萬名。作為我省首個殘疾人專項社會保障制度,從今年起,我省為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費用補貼,彌補他們的特殊支出。
  今年7月,任敏拿到北川縣殘聯為她代辦的郵政儲蓄銀行卡,卡裡有今年上半年的重度殘疾人護理費用補貼共計480元。之後,每月80元補貼會自動入賬。“今年的960元護理費補貼,已經全部到賬了。”任敏感激不已:雖然補貼的錢不夠實際花銷,但減輕了一部分負擔。
  從去年起,任敏的低保金也提高到了400元/月。各種保障金從無到有,從低到高,任敏開心得很。閑暇時,她坐著輪椅去買菜,還做飯、繡羌繡,“我做的事情儘量自己解決。”
  [新年期望]
  2015年,我省將繼續加強對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費用補貼資金使用管理的監督,確保補貼資金第一時間發放到重度殘疾人手中。
  大學生創業 1萬元補貼是“及時雨”
  [惠民新政]
  2014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出台《關於加大力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意見》,將大學生創業補貼對象由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延伸至在校大學生,在地方建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內孵化的創業項目,經有關部門確認,每個項目給予1萬元補貼。
  □本報記者 劉春華
  [溫暖故事]
  12月初,肖茂從成都市金牛區人社局獲得一個好消息,他申請的大學生創業實體補貼金1萬元可以領取了,“我們正打算招聘人員,擴大規模,1萬元能解決一部分人員的工資。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增強了我們的創業信心。”
  肖茂是川農大經濟學專業大二學生。大一暑假他到廣州玩,偶然發現一款高端天然橡膠瑜伽墊。回成都後,他與分別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就讀的幾個好友商議後,共同創業開拓市場銷售瑜伽墊。
  在校大學生創業,缺資金,也缺經驗。肖茂和伙伴們通過查閱書籍等,瞭解大量有關瑜伽的資訊。利用課餘時間,他們從溫江校區到成都市區,一家一家拜訪瑜伽館,通過瑜伽館來銷售產品,與其分成。
  隨後,他們通過參加全國各地的瑜伽大會,把營銷擴展到了天津、河南、新疆市場,今年5月,又註冊了金牛區優立曼徹體育用品經營部,實現每月營業額平均一萬多元。“明年,將打通成都及周邊市場,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肖茂說。
  [新年期望]
  將繼續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完善創業孵化園區的認定、管理和補貼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外地農民工 公租房裡安新居
  [惠民新政]
  2014年 4月,省政府出台《2014年縣域經濟發展改革工作要點及責任分工方案》要求,繼續實施“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將2014年竣工公共租賃住房的30%定向提供給農民工。
  □本報記者 劉宏順
  [溫暖故事]
  43歲的環衛工人吳守東是德陽中江縣回龍鎮人,離婚後獨自撫養女兒,在旌陽區環衛所垃圾壓縮轉運站工作。“每月工資只有1200元,除去生活費,在城裡面租房很惱火。”吳守東只能在城郊結合部租一個單間,每月150元,沒有廚房、廁所,房間裡拉個帘子,父女倆一人住一半。
  2013年起,德陽把進城農民工的住房問題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全市基本實現農民工與戶籍居民享受同等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到2014年,已為農民工配備公共租賃住房1207套。
  吳守東當時在報上看到外地農民工也可以申請公租房,就去居委會填了申請,僅3個月後,居委會就張榜通知,吳守東順利搬進新房。
  公租房小區位於旌陽區黃山路,小區共8棟樓300餘戶,“距離高鐵站、公交站、菜市場都很近,生活方便”。房子40多平方米,有衛生間和廚房,熱水器、抽油煙機、木地板一應俱全。更讓吳守東滿意的是,每月房租只要278.6元。
  [新年期望]
  2015年,我省將對在城鎮穩定就業並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消除戶籍差別,按城鎮本地戶籍居民同等準入條件、同等審核流程、同等保障標準申請享受公租房保障。
  “零門檻”入戶 殘疾人進城吃“技術飯”
  [惠民新政]
  今年11月下旬,省政府公佈《四川省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全面放開除成都市外所有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從農村到城市落戶,實現“零門檻”。
  □劉雲濤 本報記者 劉宏順
  [溫暖故事]
  今年37歲的任萬英,是資陽市雁江區首批“零門檻”入戶政策的受益者。任萬英原籍雁江區祥符鎮小高村,患有脆骨病,完全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
  2009年,丈夫與任萬英離婚,讓她一時沒了生活來源。為謀生,任萬英想憑自己一手的好針線活到城市吃“技術飯”。但由於沒有城市戶口,在填報婦聯、殘聯等公益崗位時,對方卻告知“不符合政策”。一時找不到工作,她連房租都負擔不起。
  2011年4月,任萬英接到雁江區大北街派出所戶籍民警的電話,“資陽是全省戶籍改革的試點市,通過非直系親屬掛靠,甚至租房都可以上戶。”
  2011年5月5日,任萬英將自己和父親戶口正式遷入到了城裡,掛靠在了住在雁江區正東街70號的表姐的戶頭下,正式成為雁江區資溪街道辦事處黃泥井社區的一名城鎮居民。
  落戶後,當地民政、殘聯、社區等積極幫扶任萬英。將她納入低保戶,每月拿低保200元;2014年4月,社區將任萬英的十字繡、中國結作品拍照,幫助宣傳及銷售;9月,任萬英通過搖號搖中一套廉租房,月租僅57元。
  [新年期望]
  2015年,各市州政府將根據實際情況完成租賃房入戶的具體操作辦法,既滿足租房入戶的需求,又兼顧社會治安管理。
  (原標題:民生之為 只有進行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qkhixgdo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